0 卖盘信息
BOM询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方案 >LED应用 > 基于STC89C52/CC2530/STC12C5410AD的高度集成无线Soc的LED智能照明系统解决方案

基于STC89C52/CC2530/STC12C5410AD的高度集成无线Soc的LED智能照明系统解决方案

来源: 捷配电子网
2019-03-20
类别:LED应用
eye 504
文章创建人 拍明

原标题:基于TI高度集成无线Soc的智能照明系统方案

  

  导读:本方案中的智能照明系统可通过人机界面设置期望的光强、色温及特殊照明效果,当遥控器将控制需求发送到各LED调光器后,可由调光器自动完成LED工作状态的调控,以组成用户所需的照明环境,并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通信方式是LED智能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方案采用的通信协议是RT4CE.RF4CE 是2009 年由ZigBee 联盟与RF4CE 联盟共同提出的面向家电领域的射频遥控标准,其目标是最终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红外遥控技术。RF4CE 是基于IEEE802.15.4 物理层与MAC 层构建的网络层和应用层协议,具有非视距传输、双向通信、超低功耗、互操作性好、采用免费ISM 频段等优点,可作为家庭自动化和娱乐应用的重要无线通信平台。

  系统结构

  LED 照明调控系统由遥控器和大功率LED 调光器组成,双方通过内置RF4CE 协议的CC2530 模块实现无线连接,图1 所示是LED 调控系统的设备结构图。用户利用遥控器按键输入控制指令,指令以符合RF4CE 协议的数据包形式发送到调光器,调光器根据指令要求,结合当前工作状态,产生R、G、B 三组PWM 输出,控制红、绿、蓝三种大功率LED 照明灯的功率,形成所需的光强或色温效果。调光器中的EEPROM用于存储特殊照明效果对应的PWM 序列(即配方表)。

LED 照明调控系统.png

  硬件电路

  图2 所示为遥控器主控电路的硬件原理图。该遥控器以STC89C52 为主控制器,外设包括8 个操作按键和1 个状态指示灯。STC89C52 与CC2530 模块采用串行连接。为节省电能,STC89C52 和CC2530 平时均处于休眠状态,8 个按键中的任何一个被按下时,除了使P2 口中对应口线表现为低电平,也通过对应二极管的导通产生外部中断,将单片机从休眠中唤醒,并立即发送按键对应的键值。CC2530 则利用串口中断唤醒,及时将主控单片机发出的键值无线发送给LED 调光器。

遥控器主控电路的硬件原理图.png

  图3 所示为CC2530 模块的硬件原理图。图中的CC2530是TI 公司推出的无线SoC 芯片,片上集成有80C51 微处理器、IEEE 802.15.4 RF 收发器、大容量存储器和丰富的接口部件,通过加载ZigBee 和RF4CE 协议栈,可方便地实现基于两种协议的典型应用。CC2530 仅需少量外围元件,其中,天线部分对无线通信性能的影响较大,故元件选择和PCB 制版需严格遵守手册中的注意事项。

CC2530 模块的硬件原理图.png

  图4 所示为调光器主控电路的硬件原理图。为产生独立的3 路高频PWM,采用了单时钟周期的增强型51 内核单片机STC12C5410AD,同样晶振条件下的工作速度比普通51 单片机快8~12倍。STC12C5410AD与CC2530 模块也采用串行连接。

调光器主控电路的硬件原理图.png

  图5 所示为LED 驱动电路的硬件结构。图5 中,LT3756为新型大功率LED 驱动芯片,输入电压6~100 V,通过一个外部N 沟道MOSFET,可以使用标称值为12 V 的输入驱动20 个1 A 的白光LED,效率超过94%,频率范围为100 kHz~1MHz.

LED 驱动电路的硬件结构.png

  LT3756 采用True Color PWM调光技术,调光范围可达3 000:1.

  软件流程

  系统遥控器的主控程序流程如图6 所示。无线遥控系统本质上只是将接收机本机输入装置以无线方式加以延伸,故其遥控器程序的主要任务是检测按键和发送键值。采用休眠-中断机制可实现单片机的低平均功耗。

系统遥控器的主控程序流程图.png

  RF4CE 与红外遥控相比,一个很重要的优点是双向通信,遥控器发出键值后,可根据是否有正确的回应信息,控制状态指示灯的亮灭和闪烁,从而提醒用户进行正确的操作。

  结语

  经实测,本LED 照明调控系统可实现所要求的各项功能,遥控距离不小于30 m( 开阔地), 遥控器平均电流小于10μA,能以较高的性价比实现LED 照明系统的智能调控,同时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本方案中所设计的智能照明系统将最新射频遥控技术RF4CE 用于LED 照明控制,从而克服了现有DALI、C-Bus 等照明控制系统在开放性、可靠性、安全性、互操作性、设备及运行成本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责任编辑:David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