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卖盘信息
BOM询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资讯 >业界动态 > 如何用充电IC实现手机快速充电

如何用充电IC实现手机快速充电

2017-04-01
类别:业界动态
eye 336
文章创建人 拍明

      

介绍了手机快速充电IC的设计考虑,除了手机,还可应用于平板电脑、无人机等领域,并重点分析了TI公司MaxCharge实现快充的方法。电芯如果采用快充电芯,MaxChargebq25892芯片可以做到1.5C电流,34分钟可以从0%充到80%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其中所有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整体,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在电路中用字母“IC”表示。集成电路发明者为杰克·基尔比(基于锗(Ge)的集成电路)和罗伯特·诺伊思(基于硅(Si)的集成电路)。当今半导体工业大多数应用的是基于硅的集成电路。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半导体器件。它是经过氧化、光刻、扩散、外延、蒸铝等半导体制造工艺,把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所需的半导体、电阻、电容等元件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导线全部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然后焊接封装在一个管壳内的电子器件。其封装外壳有圆壳式、扁平式或双列直插式等多种形式。集成电路技术包括芯片制造技术与设计技术,主要体现在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封装测试,批量生产及设计创新的能力上。

如何用充电IC实现手机快速充电.jpg

集成电路,英文为Integrated Circuit,缩写为IC;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常用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晶体管等,以及这些元件之间的连线,通过半导体工艺集成在一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

为什么会产生集成电路?我们知道任何发明创造背后都是有驱动力的,而驱动力往往来源于问题。那么集成电路产生之前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1942年在美国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是一个占地150平方米、重达30吨的庞然大物,里面的电路使用了17468只电子管、72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50万条线,耗电量150千瓦[1] 。显然,占用面积大、无法移动是它最直观和突出的问题;如果能把这些电子元件和连线集成在一小块载体上该有多好!我们相信,有很多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提出过各种想法。典型的如英国雷达研究所的科学家达默,他在1952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可以把电子线路中的分立元器件,集中制作在一块半导体晶片上,一小块晶片就是一个完整电路,这样一来,电子线路的体积就可大大缩小,可靠性大幅提高。这就是初期集成电路的构想,晶体管的发明使这种想法成为了可能,1947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制造出来了第一个晶体管,而在此之前要实现电流放大功能只能依靠体积大、耗电量大、结构脆弱的电子管。晶体管具有电子管的主要功能,并且克服了电子管的上述缺点,因此在晶体管发明后,很快就出现了基于半导体的集成电路的构想,也就很快发明出来了集成电路。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1958~1959期间分别发明了锗集成电路和硅集成电路[2-3]

讲完了历史,我们再来看现状。集成电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集成电路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刚诞生时的定义范围,但其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没有改变,那就是集成,其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学科,大都是围绕着集成什么如何集成如何处理集成带来的利弊这三个问题来开展的。硅集成电路是主流,就是把实现某种功能的电路所需的各种元件都放在一块硅片上,所形成的整体被称作集成电路。对于集成,想象一下我们住过的房子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很多人小时候都住过农村的房子,那时房屋的主体也许就是三两间平房,发挥着卧室的功能,门口的小院子摆上一副桌椅,就充当客厅,旁边还有个炊烟袅袅的小矮屋,那是厨房,而具有独特功能的厕所,需要有一定的隔离,有可能在房屋的背后,要走上十几米……后来,到了城市里,或者乡村城镇化,大家都住进了楼房或者套房,一套房里面,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也许只有几十平方米,却具有了原来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农村房屋的各种功能,这就是集成。

当然现如今的集成电路,其集成度远非一套房能比拟的,或许用一幢摩登大楼可以更好地类比:地面上有商铺、办公、食堂、酒店式公寓,地下有几层是停车场,停车场下面还有地基——这是集成电路的布局,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分开,处理小信号的敏感电路与翻转频繁的控制逻辑分开,电源单独放在一角。每层楼的房间布局不一样,走廊也不一样,有回字形的、工字形的、几字形的——这是集成电路器件设计,低噪声电路中可以用折叠形状或叉指结构的晶体管来减小结面积和栅电阻。各楼层直接有高速电梯可达,为了效率和功能隔离,还可能有多部电梯,每部电梯能到的楼层不同——这是集成电路的布线,电源线、地线单独走线,负载大的线也宽;时钟与信号分开;每层之间布线垂直避免干扰;CPU与存储之间的高速总线,相当于电梯,各层之间的通孔相当于电梯间……

集成电路或称微电路(microcircuit)、 微芯片(microchip)、芯片(chip)在电子学中是一种把电路(主要包括半导体装置,也包括被动元件等)小型化的方式,并通常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

前述将电路制造在半导体芯片表面上的集成电路又称薄膜(thin-film)集成电路。另有一种厚膜(thick-film)混成集成电路(hybrid integrated circuit)是由独立半导体设备和被动元件,集成到衬底或线路板所构成的小型化电路。

本文是关于单片(monolithic)集成电路,即薄膜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它不仅在工、民用电子设备如收录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军事、通讯、遥控等方面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用集成电路来装配电子设备,其装配密度比晶体管可提高几十倍至几千倍,设备的稳定工作时间也可大大提高。

1 电池容量迅速提升

由智能手机电池的发展趋势(1)可见,这两年电池容量有所突变。据德州仪器(TI)电池管理产品(BMS)大中华区市场和应用部门经理文司华介绍,电池容量的突变并不在于电池密度是否有显著提高,而在于手机的屏幕变大了,所以电池容量、电池空间增大。另外,电池电压也在不断提高,原来都是4.2V电池,现在变成4.35V,今年有厂家在做4.4V电芯。电压提高的原因是:电芯每增加0.1V,能让电池续航时间提升5%~8%左右。

2 传统的充电设计观念

现在第五代手机(尤其是Android手机)的电池容量能做到3000mAh,对整个系统构架带来挑战,用原来的适配器去充电已经落伍了,以前的适配器,USB 2.05V输出,0.5A电流,合计2.5W,现在对智能机有点慢。很多标配的适配器是5V/1A,包括苹果iPhone 5以前也是如此,这已算不错,但也只有5W。对于Android手机,三星以前的Galaxy S4 2600 mAh应该是不够的,S4充电电流是1.5A以上,适配器从5W一直在往上升,真正的BC 1.2(Battery Charging 1.2)协议,包括国标在内的标准适配器是5V/1.5A,就是7.5W。但这对3000mAh的电芯还是不够的。因为电池充电速度其实和电池大小没关系。例如,当智能手环上的电池只有200mAh,是不是用一个输出电流更大的适配器就能让它充得更快?其实不然,因为电池充电是要符合电芯厂规定的最大许可C倍率的。200mAh产品,1C等于200mA,只要把容量拿出来,mAh的小时(h)拿掉,就是1C。通常比较安全的充电速率都是0.5C,但其实0.7C也是很安全的,而且大部分手机可以做到0.7C。所以,不管电池多大都用0.7C充电,其实充电时间是一样的,很大的电芯用0.7C充电,3个多小时也能充满,很小的电池也必须用3小时充满,不能提高得更快。以上是以前的观点。

3 快速充电的两种途径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用3000mAh的电池,要用0.7C充的话,要用0.7×3000=2.1A。但2.1A已经突破适配器的电流,因为常规的适配器是5V/1.5A2.1A已经突破极限了。所以3000mAhAndroid手机的充电时间就会变慢,这是由于快充时,一方面现在的适配器都不能够支持正常的大电量充电,因此充电速率变慢了;另一方面怎样把3个小时再缩短?例如,希望用10分钟把20%的电量充到80%?需要把常规的3.5小时以上缩短到1小时或1.5小时,这是真正的提速和快充。

解决方案的一个关键是提高电流。由于传统的USB输出功率受限,输出电压只有5V,所以出现一个瓶颈,充电线的粗细程度有一定的规范,普遍不能支持2A的电流,原因在于线的阻抗是固定的,电流再大,根据P=I2R,线阻的功率损耗较大,尤其转接头上也有一定的接触电阻,因此有些厂家的方案是配备特殊的线缆,有更小的阻抗。所以,电流增大是个途径,但是必须付出一些代价。例如,去年OPPO推出的闪充,其线材、适配器都是特殊的,这是一种方法。

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升压的方式,这是目前关注度最高的。而且今年很多量产的手机新品会带有快充,从1C1.5C不等,国产厂商也一定会有这种方案。以下详细介绍这种升压方案。

升压方案可以把适配器的5V电压提升。之前市场已经有类似的方案,只不过今天我们是从手机内部的Charger(充电)IC角度来看,当适配器能升到7V9V12V时,Charger IC怎样应付这种情况。例如,TIMaxCharge bq2589x是第一款高压输入(最大正常工作电压14V)大电流(5A)充电芯片,它的一个优势是能提升功率而不增加损耗,因为P=UI,在提升电压的同时,功率随之提高,但由于电流没有改变,仍然在2A以下,线缆可以不用换,适配器接口也不用换。

4 手机主板上的快充IC

USB线缆连接到手机上遇到的第一颗芯片叫Charger IC,是放在手机主板上的(2)

TIMaxCharge可以独立识别并兼容普通5V以及更高电压输出的专有适配器。独立识别的意思是,实际上识别高压适配器有很多种方式,比如你可以通过AP(应用处理器,即主芯片)。独立的意思,Charger IC作为主板门户IC能够不需要任何其他芯片的介入,自己就能够识别是5V适配器还是更高电压的适配器。原因是支持D+/D-信号以及VBUS电流脉冲两种适配器的握手信号。

因此,MaxCharge芯片的好处,首先是能够通过支持高输入电压支持快速的充电体验。我们可以把充电IC想象成黑盒子,输入端的功率和输出端功率中间有9%~10%效率损耗,输入端如果电压提升的话,整个输入端功率也会相应提升,输出端是单节锂电池(现在手机、平板大都是单节锂电池,3.7V左右)的电压是固定的,3V~4.2V~4.3V,平台电压一般是3.7V,如果计算,例如输入端功率是7.5W5V/1A的适配器,假如100%的效率,输出端的电流约是2A。因为输出的电池电压是3.7V3.8V平台电压,所以:7.5/3.7≈2A

手机充电器

假如今天是9V/1.5A,即已经升压了,9×1.5=13.5W,输出端如果效率可以达100%,那么输入端电流能够提升。由此可见,在输入电压提升时能够实现快速充电。TI MaxCharge是业界第一款能够同时实现支持5A充电电流和14V输入电压的芯片。

需要说明的是,输入是从外部的适配器过来的,一般是5V。有些适配器可以有高压输出,但通常默认是5V输出,但通过握手协议之后,就会变成高压。当主板(包括APCharger IC)使能以后,允许输出高压它就可以输出高压了,所以这个高压是适配器给出来的。

为何平台电压会有3.7V~3.0V变化?可以把电池想象成一瓶水(如图2最右侧),电流相当于水管的粗细程度,变粗就更快了。水杯的高度是电压,只不过水杯是中间粗、两边细的不规则形状,因此开始充得很快,但中间区域内呆的时间很长,很大的就是3.7V的平台电压。这时候电流如果变得大,注入时间就很快。所以此时快充的突破点是:为了快充,提高了电流。

TI的方案是经MaxCharge转换后电流变大。MaxCharge能支持5A充电电流,14V输入电压。5A是最大的标称值,通常使用时会考虑到各种情况,比如散热和电池容量,所以3A~5A就可以做到这样一种平均的输入电流。

5 快充的效率

充电IC普遍效率是88%89%TI MaxCharge bq2589x系列可在3.5A提升到91%,这等于有2个百分点的提升。由于效率的提升,在TI的实测中,温度上升得很低,室温下,测试板上温度仅仅上升18℃,以前要上升30

温升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因为现在手机的适配器、主芯片、电池充电的温升/散热是很重要的技术瓶颈。所以很多设计体验,由于散热不佳不得不采取折中办法。

6 放电

今天的Charger IC设计,所有的MOS管都集成在里面,采用串联电路,这样充电时要经过MOS管,但放电的时候会受到限制,放电时要通过一个MOS(Q4)

3charger IC的主流架构图,左侧是适配器的输入端,通过电感电流流进入,最后进入右侧大IC里再充电。现在用手机打电话时,放电过程一定要通过Q4元件,TI MaxCharge bq2589x的特色是,放电电流可以支持得很大,因为Q4MOS管的阻抗值只有11mΩ(1),堪称业界最低的阻抗。打电话进来,主要是功放工作,因为你要搜寻GSM信号时要把功率调得很大,接收塔才能接收到。因此电路这边需要很大的瞬态电流(尖峰电流)MaxChargeQ4阻抗很小;如果是其他的设计方案,由于内置Q4 MOS管的阻抗不够小,它里面还要再加元件,增加了成本。

具体来看,图3的电线是有阻抗的,其实IC里也有电阻,这些电阻会增加损耗。如果不计成本,这些阻抗越小越好(注:MOS管阻抗越小IC成本越高)TI能在相应成本之下把阻抗降到市场最低,这是MaxCharge最大的亮点。以前5V时,电池充电到3.7V~4V5V4V3.7V差异很小,一个5V到右侧3.7V实际差异不大,因此Q3导通的时间很短,这是切换电路:Q2-Q3Q3-Q2两个交替切换,实现能量高效率转移。以前5V时,Q2的导通时间是最长的,所以Q2的阻抗要越低越好。

9V14V差距很大,这要求Q2的导通时间要缩短,Q3的导通时间要加长,到了MaxCharge bq2589xTI第一次把Q3阻抗降得比Q2还要低。Q3阻抗直接降到16mΩ(如表1)。这也是MaxCharge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很大差别,即Q3的阻抗直接让MaxCharge的效率有显著提高。

4Q2Q3的损耗,它的切换频率是1.5V,属高频切换,这样的波形一直切换下去进行充电,它的占空比可以从此图看出来。

手机充电器

那么,Q316mΩ是怎么实现的?如果看芯片的设计,芯片是在SiO2基板上面做的很多流程。一般MOS管在芯片里占的面积是最大的,众所周知,面积越大电阻越小,电流是垂直穿过去的。要想实现16mΩ,必须要加大MOS管的面积,这样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关键在于MaxCharge bq2589x突破了很多设计限制,进行了优化(比如把数字部分缩小一点),使之与之前的芯片(bq2419x)管脚兼容。

在散热方面,MaxCharge也有一些封装讲究:芯片采用QFN(四方扁平无引线)封装,特点是QFN封装下面有Power Pad(焊盘)。在bq2419x系列之前,手机上的Charger IC最初是集成在PMU里的,采用BGACSP封装,等到不得不把Charge分出来的时候,Charger IC也为了节省空间,都用BGA封装。BGA封装,即把晶圆上切割下来的die(芯片)的反面Pad上装上焊球,即die本身就是封装,是最省空间的。MaxCharge之所以采用QFN封装,主要考虑散热,由于QFN封装下面有Power pad,因此封装比BGA大一些,需要焊接在整个电路板上,热是分散的,不是浓缩在一点的。当然,如果电池小的话,也没有必要用大封装快充,也就不需要QFN

7 快充对电池的寿命影响

两年前TI推出了MaxLife,是为了在快速充电情况下兼顾电池的充电寿命。对于任何一个电芯来说,只要用大电流之后一定会让寿命减少。比如电芯本来有500个循环,用大电流之后,它就只有450个循环。今天的电池技术已经能做到相当多的循环次数,就算用1.5C充电,也能做几百个Cycle(循环)以上。

MaxLife实质上是电量计,利用MaxLife技术实时监控电芯老化特性,具体地,是用电量计控制ChargeCharge初始情况下设置1.5C,但发现电池老化很快的时候可能会把1.5C降下来。

但有些场合不需要MaxLife。例如大平板,平板40005000mAh的都有,即要用大电流,就算已经到了3A还不会损坏电池的寿命,还小于0.7C,这样的用户没必要用MaxLife技术。

8 快充适配器

目前的快充是统一的接口,能否快充取决于所用的适配器技术。市场上通用适配技术做不了快充,因为功率限制。适配器必须有升压功能才行,即适配器必须有握手的条件。

9 无线充电可以快充吗?

无线充电能够做到快充,只不过是个系统设计问题。

无线充电的快充,首先一定是高压快充(一定不会是5V),因为无线充电的效率要求更加严苛。因无线充电损耗要比有线充电大一些,因此整个线圈损耗要降低,输出要想降低,无线输出电压一点要高过5V才能做到更高效的充电。TI去年年末推出了10W的无线充电——今天最好的适配器也就10W而已。现在iPad23也就是5V/1A的充电。

10 IR补偿

高充电电流将在充电路径寄生电阻和内部电池阻抗上引起电压降。较高的阻抗将导致充电过早地进入了恒定电压模式,从而使得充电时间延长。IR补偿把充电器端子电压增至高于电池调节电压(高出的幅度为I x R 压降),以使充电器能够在恒定电流模式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由此实现快速充电。

具体如图5所示,整个曲线包含的面积单位是mA×h(时间),即电池的容量,如果电池电压刚开始掉下来时就停止充电,那么电池容量就很小,其实还有一小半的容量没有充满。所以,业界经常谈论的70%30%的问题,就是花70%的时间充30%的电量,原因是进入到了恒压区;30%的时间充70%的电量指的是在恒流区,横流区面积很大。最后想真正充满还是需要时间的。除了提升电流之外,绿色线(细线)比红色线充得更快,这是由于MaxCharge使用IR补偿技术,让电池充电过程更多处于大电流恒流区,缩短它的充电时间,所以恒压区就缩短了。仅通过这一项技术,就能实现17%的时间缩短。

究其原因,理想情况下电流是大电容的,用恒流的话,充到4.2V就可以停止了,因为已经充饱了,这是电容的充电。电池是电容+电阻的等效电路,由于电池里内阻的存在,并且电阻在外部也有,所以,充电就不是理想的过程,可以看到既有恒流区又有恒压区,IR补偿的任务是延长恒压区,减少恒流区。

11 电池部门的人员组成

电池部门也是研发人员聚集的重地。以TI公司为例,其BMS部门由七八十名电池专家组成,其中包含化学家和芯片设计人员,他们拥有锂电池管理、充电创新的经验

 


责任编辑:Davia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标签: 充电IC IC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