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卖盘信息
BOM询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资讯 >业界动态 > 中国制造业VS美国制造业,制造业的未来在中国还是美国?

中国制造业VS美国制造业,制造业的未来在中国还是美国?

2017-03-30
类别:业界动态
eye 259
文章创建人 拍明


特朗普上任后,频频提出要让制造业回流到美国。高盛称,随着特朗普提出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和“中国制造2025 ”的提出,过去25年的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可能会迎来大变局。

过去美国企业曾大量投资中国的制造业, 数据显示, 在过去25年间,美国企业在中投资的金额大约是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3倍以上,而在2000年至2015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年复合增长率达11%

也就是说,美国制造业此前已经大量布局在中国,那未来制造业能否如特朗普所愿,回流至美国呢?制造业的未来在美国还是在中国? 高盛的重磅文章试图解答这一问题,这是系列文的第一篇,主要从中美跨境投资上探究中美制造业的未来。

中企在美投资VS美企在中投资

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据高盛,在过去25年间,即1990年至2015年,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达23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达640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企业在中投资的金额大约是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3倍以上。

而从投资的具体方式和行业来看,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于IT通讯行业,化学行业,材料行业。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方式的有两种:第一是设立工厂,第二是收购。数据显示,过去25年间,有1300家美国企业在中国设立了工厂,其中有430家企业的投资额超过5千万美元,有56家企业的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

中企在美投资VS美企在中投资1.png


从具体比例而立,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有71%是用在建立工厂上,剩下的29%则用于收购。

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则主要集中在能源企业和房地产行业,不过近年来中国对于美国科技行业的投资也愈发增多。数据显示,过去25年间,中国企业进行了1200笔交易,其中85%是发生在过去5年间。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大概90%的投资都是用于收购上。

中企在美投资VS美企在中投资2


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在2015年首次超过了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和能源市场。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企业对美投资有可能是为了对冲汇率风险。2015年,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最多的是交通行业、电气行业和化学行业。

中企在美投资VS美企在中投资3


跨境投资促进中美贸易: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年增长率达11%

高盛称,包括设立工厂和收购在内的投资增长,使得中美中间的贸易金额大幅增长。美国2015年从中国进口4800亿美元货物,相比2000年增长达4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

总体而言,过去25年间,中国对美国进口无论从具体数额,还是从比例上看,都有了较大增长,这也是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中国2015年从美国进口约1150亿美元货物,这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3500亿美元。2015年美国占据了中国总出口额的18%,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据了中国GDP比例的3%

在2015年,中国在科技和电气设备行业对美国的出口额达1360亿美元,过去15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达13%。不过,美国对全球的出口在过去15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仅为1%。美国的同期全球进口总额仅为3000亿美元,而2000年,美国的全球进口总额为4000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

而从比例上看,在某些特定行业,如玩具行业和伞业,中国占据美国进口额的80%-90%。中国在鞋业、家具业和电子行业,也占据了美国进口总额非常高的比例。

美国对中国的主要贸易顺差则来自交通行业和农业。美国对中国出口比例最大的产品是飞机及相关组件,美国占据中国飞机及相关组件进口的63%份额。美国在汽车行业对中国出口也比较多,但是比例相对低,仅占中国汽车进口的20%左右。

另外OECD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生产附加值迅速增加。比方说,在纺织行业,中国企业现在能获得的价值大概能占全球该产业总价值24%1995年该比例仅为3.5%,在科技行业,中国企业现在能获得的价值占据全球该产业总价值的15%1995年该比例仅为1%

中企在美投资VS美企在中投资4


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两大动因:开拓市场、降低劳动力成本

高盛认为,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主要动力是发现新的收入机会,另外在中国投资也有离其他供应商更近的优势,劳动力成本也更低。

在市场开拓上,中国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产品市场。比方说,2005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仅为690万美元,在2015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达到4.5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65倍。其智能手机市场增长速度要快于全球平均速度,在2005年全球智能手机的价值约为5400万美元,在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价值约为14亿美元。

相似地, 在2005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总价值约为64亿美元,在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价值约为88亿美元;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仅为500万美元,占当时全球市场份额的8%,在201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达到24亿美元,占当时全球市场份额的28%

中企在美投资VS美企在中投资5


在劳动力成本上,美国制造业工人大概能挣4000美元一个月,而中国制造业工人大概挣700-750美元一个月。但随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中美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额正在下降,而且中国的劳动力大大高于越南等国家。

中企在美投资VS美企在中投资6

美国如何从中国夺回制造业?

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曾经,美国曾凭借先进的制造工艺和完整的制造体系在制造业领域一度遥遥领先,让世界望尘莫及。但进入21世纪后,美国“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渐渐被中国所取代,美国在制造业领域的话语权逐渐减弱。现在摆在美国人民面前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从中国夺回制造业,重塑美国昔日的制造业辉煌。

首先让我们回顾历史,看一看美国作为后起之秀,如何发展制造业,并成功塑造起的“制造大国”的形象?又是如何将“世界工厂”拱手相让中国?以史为鉴,为美国制造业重振雄风找到突破点。

美国如何从中国夺回制造业

曾经的美国制造辉煌

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在独立战争之前就初露端倪。当时美国虽然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在经济发展方向上缺乏控制权,但这并不妨碍美国制造业在本土的扎根发芽。当时,以盛产棉花著称的美国,在棉麻纺织等轻工业领域实现突破发展,除了能够满足本土需要外,还将产能过剩的制造产品输入国外。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美国制造业逐步从轻工业向钢铁行业和交通运输业迈进。美国的制造业雏形初步形成。

美国制造业首次问鼎世界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巨大的丰富资源,土著和欧洲移民的资本供应,廉价的移民劳动力的涌入,西进运动形成的广阔市场,迅速增长的人口需求为美国制造业的辉煌发展创造了条件。与过去的制造业相比,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洗礼的美国制造业进行了全方位升级。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动力由蒸汽机械转变成为电和内燃机,另一方面,大量生产的科学方法在美国纷纷涌现。这样的升级加快了了美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以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步完成。在1851年伦敦水晶宫展览会上,美国制造业产品造成了轰动。亚美利加游艇、麦考密克收割机、辛格缝纫机、霍布斯锁,特别是柯尔特连发手枪,充分体现着美国制造业的技术成就,英国的《时代》杂志当时做出“谁第一?”“美国。”“谁第二?”“根本没有!”的评论。

据相关数据统计,1859—1899年,美国企业数目增加了2倍,投资总额增长近9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钢铁制造业发展尤为迅速,1860—1880年,生铁产量由835000吨增长到3896000吨,钢产量由12000吨猛增到1267000吨。铁路长度1860年仅30600英里,1884年仅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25000英里。自1860到1900年间,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日益攀升,到1890年为止,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经上升到15.8%,成为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制造大国,形成了史上公认的“美国制造体系”。

此后的数十年里,美国制造业一直在世界舞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即使是在1929-1933 年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仍维持在全球总量 1/3 的水平。二战结束后,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对手都受到重创,急需战后经济恢复。以此为契机的美国制造产业再次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人类世界的半壁江山,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和的40%左右,贴有“美国制造”的产品行销海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美国的制造业再次迎来发展的巅峰时期。

美国如何从中国夺回制造业?

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贴有美国标签的制造产品虽然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地仍有售卖,但与美国制造业辉煌时期相比,美国的制造业从整体上来讲,其世界地位是在不断下降的。美国制造业的地位下降实际上是由于美国政府产业政策转移所造成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两极世界对峙的背景之下,出于军备竞争的需要,制造业结构发生了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军用技术受到重视发展,美国的部分大学甚至关闭了制造技术和制造科学方面的课程,一般制造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掀起了“后工业社会”热潮,试图将美国的经济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转移,而美国政府当局对此也深信不疑,美国政府只对基础研究、卫生健康和国防建设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持,而放弃对制造技术和制造业的经费支持。1975 年之时,美国制造业的份额已经跌落到了世界总量的 22.3%。充当制造业“晴雨表”汽车工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著名的五大湖流域的制造业产区面临萎缩。

制造业的衰落很快就波及到整个经济领域的发展,美国政府认识到当下的经济滑坡和贸易逆差与制造业的衰落有着莫大的关系。此后美国政府纷纷出台措施挽救制造业,在国防部和能源部的通力合作下,制订了《下一代制造业——行动框架》,为美国制造业在将要到来的下一个世纪里勾画蓝图。随后克林顿政府提出的社会投资计划和产业政策,鼓励制造企业购进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制造业的本身的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虽然,美国制造业在之后的几年里有过回暖,但却再也没能重拾制造大国的旧梦。自1985年触及28%的高点之后,美国制造业产值始终在全球总量1/4左右的位置上徘徊,在90年代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只占全球份额的26%,随后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

当制造业产值在美国不断下滑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力发展的热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强势的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制造业发展,劳动力、土地等廉价的生产要素成本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标有“MADE IN CHINA”字样的产品行销海外。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就连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美国运动选手的奥运制服都是由中国制造完成的。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成功取代了美国“制造工厂”的地位。

美国如何重回“制造巅峰”

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美国制造业产值所占世界份额已经下降到了18.5%,严重影响的美国就业人数和经济复苏。制造业大量流向中国引起美国社会的一定程度上的恐慌和反思,实现制造业回流得到美国社会民众的认可。那么,美国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制造业的重塑,夺回世界制造业领导权值得我们深思?

老品牌,新血液

美国要想重回制造巅峰,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原有制造品牌的年轻化。虽然美国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萎缩,但包括可口可乐在内的许多制造大品牌,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在着广泛的影响力。如此一来,美国的许多制造品牌相比那些从0做起的的制造产业就明显具有优势。制造品牌年轻化就是将原有的制造业进行改造、包装,为其增添时代特色,在品牌中注入当下人们所追捧的时尚元素并与消费者进行实时互动。众所周知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就深刻说明了品牌走年轻化道路的重要性。通用汽车是美国著名的汽车公司,但在消费者行为习惯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仍就沿着老路进行产品开发。那时的美国汽车消费以节能、省油为主要趋势,然而通用汽车却坚持生产高耗油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大部分汽车公司通过建立网站、通过社交媒体、开设账号等途径与民众分享信息之时,通用汽车公司却缺席其中。少了与民众互动的通用汽车公司既难以把握市场消费主流,又没有将产品与大众发生关系,最终造成这一老品牌的衰落。通用的失败恰恰说明了制造品牌老化的可怕之处,那么,美国要想实现制造业的回归,将原有的制造企业重新洗牌是绝对不可能的,唯有进行年轻化的包装改造,重新规划,才能多快好省地将原有的制造品牌重新推上发展高峰。

打造美国新时代的品牌

除了将美国老 字号制造品牌进行年轻化升级之外,美国还必须有新生的强大品牌作为此次制造业重回巅峰的支撑。例数美国制造业的鼎盛时期,都有让世界记住的制造品牌。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可口可乐、洛克希德、塞斯纳等诸多被世界认可的大品牌都出自美国,也是美国制造业的杰出代表。这些被世界人民认可的制造产品不仅帮助美国打开了国际市场,更形成了对美国制造产品在质量、工艺上的认可。这些来自美国的、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产品往往会在世界各地形成追捧热潮,拉动美国制造业整体向前推进。那么,此次美国制造业要想重塑昔日辉煌就必须有拿的出手的产品来吸引世界人民的目光。

创新与生产兼顾

中国已经在制造业领域涉足多年,传统制造业体系初具规模,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一定的市场。美国要想从中国手中夺回“制造大国”的地位仅仅依靠制造企业转移国内、减少在华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在全球制造产业生态圈内,美国只要在整条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出奇制胜,掌握主动权。那么美国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在整条产业链中,位于最顶端的是创新,位于最低端的是机械式的加工制造。两者取其一,必有一失。那么当下的美国制造业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够成为最大赢家。以往的美国制造业中多鼓励创新,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创新流”,形成美国社会的“创新爆炸“。创新完成后,有的因缺少资本投资而被搁置;有的创新成果直接由企业转交他国代为生产。由此一来,美国渐渐形成了制造业创新强势,投资生产弱势的现状,这对美国制造业产生力极其不利的影响。现在,美国制造业必须一手抓创新,一手抓生产,既不放弃制造业的创新顶端,也忽视产业链的生产底端,找准自己的位置,重回制造巅峰。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出了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2016年4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

五大工程编辑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4.绿色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责任编辑:Davia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资讯